浙大培训学院

全国统一咨询热线:浙大培训基地

0571-86971085
88273072

浙大人物篇: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

发布日期:2018-04-27
4月23日,@共青团中央微博发了一条微博,近万网友转发,评论令人动容……
这位被网友们称赞的院士,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总装某基地研究员、浙江大学校友林俊德,享年75岁。
 
 
林俊德的浙大情
 
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。在浙江大学期间,林俊德就读于机械制造与金属切削专业552班,成绩优秀,毕业时他的总成绩是班里最高的,但他一贯谦虚低调。大学一年级时,他三门考试都得了5分(满分),是个全优生,但是他不申请全优生,不与别人争高低。
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纪念晚会
 
1997年,浙大百年校庆时,林俊德和我国“两弹一星功勋”科学家程开甲(浙大物理系校友)被学校以“贵宾”身份邀请回校。他戴了15年的手表,就是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。他一直戴着,旧了磨手,就用透明胶粘上。2017年,在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晚会上,这只手表又回到了浙大,手表背后的感人故事再次让所有浙大人动情。
 
 
他曾圆满完成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
 
1967年6月17日,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。
 
1967年6月17日,7时整,天刚破晓,一架载着氢弹的飞机起飞,向核试验场区方向飞去。
 
7时58分40秒,投弹。因投弹时技术人员漏掉一个操作动作,忘记按自动投掷器,氢弹未投下。
 
时间接近8时20分,再次投弹。
 
氢弹脱钩后,降落伞按程序正常开伞,8时20分,氢弹在距靶心315米、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爆炸。
 
《人民日报》对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报道
 
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之后的一项工作,就是要在核试验爆炸现场做采集工作。完成这项工作的,是当时只有29岁的林俊德。他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,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。
 
 
他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
 
林俊德院士扎根边疆52年,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,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,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,曾获国家、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,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,在癌症晚期,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。大学毕业后,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。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,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。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,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,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。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,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。
 
2012年5月4日,他被确诊为“胆管癌晚期”。为了不影响工作,他拒绝手术和化疗。5月26日,因病情突然恶化,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。醒来后,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,他说:“我是搞核试验的,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,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。”
 
林俊德住院期间,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;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。5月31日上午,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,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。于是,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:病危的林俊德,在众人的搀抬下,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,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……

 
他完成了生命最后的冲锋
 
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。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,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,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,20时15分,这颗赤子之心便匆匆停止了跳动,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。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,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。这位军人,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。
临终前,林俊德叮嘱大家,他要葬在核试验基地“马兰”,葬在戈壁荒漠之中,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片热土。
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凋谢了。而在罗布泊这片写满传奇的大漠戈壁上,那曲人人皆知的《马兰谣》却将永远传唱——
“一代代的追寻者,青丝化作西行雪;一辈辈的科技人,深情铸成边关恋。青春无悔,生命无怨,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……”
相关新闻
浙大培训 28728
浙大干部培训 分享

新闻分类

重点开班

MORE+
陕西省应急厅干部走进浙江大学培训学习

陕西省应急厅干部走进浙江...

山西省工商联委托浙江大学举办信息工作培训班

山西省工商联委托浙江大学...

国家邮政局委托浙大举办全国邮政管理系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

国家邮政局委托浙大举办全...

江西省数字政府建设专题培训班在浙大举办

江西省数字政府建设专题培...

“中国图书馆领导力”首期专题研修班(CLLFP)在浙大举办

“中国图书馆领导力”首期...

FOLLOW US @ SOCIAL MEDIA

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